•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技術文章 > 馴化成功率僅20%?病害成鱖魚產業最大挑戰!苗種檢測或為關鍵

    馴化成功率僅20%?病害成鱖魚產業最大挑戰!苗種檢測或為關鍵

    更新時間:2024-03-27 點擊量:71

    檢測僅僅是我們發現風險點的一個工具,以幫助苗企或養戶在任何一個環節發現風險進而及時消除風險


    據了解,2023年,國內的飼料鱖養殖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年養殖量幾乎翻了一番,占比全國鱖魚總產量超一成,這無疑展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然而,與2022年相比,苗種繁育和成魚養殖的成活率卻下降了10-20%,這背后的隱憂不容忽視。對此,廣州雙螺旋基因技術有限公司技術服務部總監(簡稱“雙螺旋基因")王海青指出:“當前飼料鱖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病害問題。"

    成立于2016年的雙螺旋基因是專注于服務水產領域的檢測企業,公司以“以科學的檢測服務水產健康與質量安全"為使命,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分子檢測整體服務體系。

    那么,飼料鱖的病害問題為何如此高發且難控?為何馴化成功率一直難以有效提升?對鱖魚苗進行檢測的必要性又體現在哪里?帶著這些問題,近日,筆者與王海青進行了交流。

    圖片

    雙螺旋基因技術服務部總監 王海青

    鱖鱸前沿:據您了解,目前市場上馴化成功率可達多少?


    王海青:由于我們目前接觸較多的苗種繁育企業是相對有檢測和病害防控意識的企業,他們的成功率相對較高。但據我了解,目前整個行業的飼料鱖苗種的馴化成功率(指最后出苗的數量和進苗數量的比例)較低,大概只有二到三成。由于病害造成的損失可達一半以上,甚至達到八到九成。

    鱖鱸前沿:鱖魚病害中,病毒病是主要的疾病類型,那么,病毒主要來源于哪里?

    王海青:我認為目前行業在飼料鱖的苗種標準化繁育方面還有一些工作需要做,主要是疫病防控體系的建設。

    首先,導致鱖魚苗發病的幾種常見病原,例如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蛙虹彩病毒、彈狀病毒等都可垂直傳播,如果將本就帶毒的親本用于繁育,那么孵化出來的苗種帶病毒的風險將大幅上升,因此親本檢疫很有必要。

    其次,目前還有相當多苗種繁育企業或養戶采用較為粗放的養殖模式和養殖設施,這些粗放的、開放的養殖設施極易讓病原有入侵的機會。比如許多苗企在孵化階段使用室內水泥池,但標粗階段則多轉移到室外的養殖池塘中進行。然而,室外池塘的環境幾乎無法實施有效的病害防控措施,池塘的水源、底泥、投入品、工具以及風媒、雨水等都可能導致病原傳入。

    具體來說,水源方面,池塘水源可能來自于河涌水,或是一些天然水體、水庫、泉水等,如果在進水前不對其進行徹di的消毒處理,水體就可能帶有活的病毒。底泥方面,對于土塘養殖而言,池塘的底泥帶病毒的情況也可能非常嚴重,尤其是虹彩病毒,它對于外界環境的耐受力非常強,能夠附著在底泥或有機顆粒上存活長時間。而對于工廠化養殖而言,圓筒內壁附著的有機物等也是病毒的潛在載體。

    第三,病原還可能來自外部環境,如風媒傳播的病毒以及環境中的其他動物,如水鳥或人為投入的冰鮮餌料魚等,這些都可能成為潛在的污染源。

    最后,對于馴化環節來說,苗種帶毒是最主要的病毒來源途徑,因此進苗前一定要多次、嚴格的額進行病毒檢測,確保苗種不帶病毒。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馴化企業在小苗檢測時,一定要注意采樣的規范性,足量均勻地采集樣品。在一線走訪時我們發現同一塘魚苗不同個體間帶病毒的情況差異非常大,活力好、健康的個體wan全不帶病毒,活力差的魚體內病毒含量卻很高,若采樣未能涵蓋到這些帶病毒的個體,病毒便可能通過這些漏網之魚進入馴化池,成為后期養殖過程中的潛在風險。

    鱖鱸前沿:對鱖魚苗進行檢測的必要性又體現在哪里?
    王海青:我認為,對于病毒檢測我們應該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即檢測僅僅是我們發現風險點的一個工具,在苗種繁育的多個環節中運用檢測工具對苗種進行病害監控,以幫助苗種企業或養戶在任何一個環節發現風險進而及時消除風險。我們更多的是希望鱖魚苗企和養戶能夠在苗種繁育或養殖過程中養成監控風險的意識,對苗種的病原檢測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從整個飼料鱖板塊來看,當前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病害問題,因此我們通過對病原的檢測能夠發現病原的傳播途徑,進而做出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措施。同時,也能夠對發病的魚進行確診,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從風險防控的角度而言,要想達到穩定的產出,就要讓養殖系統長期處于生物安保的狀態,這就需要通過長期的病原檢測實現。


    鱖鱸前沿:目前鱖魚從業者中鱖魚苗檢測的普及率有多少?
    王海青:近年來行業內鱖魚從業者的檢測意識已經有明顯上升,盡管普及率還不及對蝦產業,但我認為鱖魚檢測一定會像對蝦檢測一樣發展至大范圍普及。目前行業內起碼已經有很多人聽過鱖魚檢測了,但真正付諸行動的企業或養戶仍占少數。因此,我們致力于在一線推廣和普及科學的風險防控體系,讓更多人了解并應用鱖魚檢測技術。

    我們也發現,鱖魚苗檢測普及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出于成本的考慮,增加檢測環節意味著額外的投入;二是部分企業或養戶認為自己尚不具備檢測所需的條件,如人員、場地和技術能力,同時缺乏專業的檢測機構支持,導致檢測工作難以開展;三是當前許多生產體系仍較為粗放,如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水底消毒等工作尚不完善,需優先改進;四是部分苗企或養戶wan全缺乏檢測意識。這些因素共同阻礙了鱖魚苗檢測的普及進程。


    鱖鱸前沿:目前苗企或養戶實際的檢測操作中遇到的問題有哪些?該如何解決?
    王海青:第一是采樣的問題,由于一條鱖魚本身的成本比較高,按照理論標準在10萬尾中抽樣150尾進行檢測,對于部分企業而言成本高昂,而且處理這150尾樣品魚的工作量巨大,涉及解剖、組織提取等繁瑣步驟,導致時間和人力成本均顯著增加。因此,實際采樣時往往難以嚴格遵循抽樣規范,使得抽樣代表性不足,進而產生較大的抽樣誤差,檢測結果難以準確反映整個塘口的真實情況。

    第二,檢測過程中的操作失誤或實驗室污染也可能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養戶在進行檢測時,可能會因為操作不規范,如解剖工具未經徹di消毒就連續使用,從而造成樣本間的交叉污染。

    對于采用代表性差的問題,我認為還是要在成本可接受的范圍內,盡可能增加抽樣數量,并確保采樣點分布均勻,以提高抽樣的代表性。對于操作不規范或錯誤的問題,雙螺旋基因在全國每個省市都配備了1-2名技術服務人員,并提供24小時在線支持。因此,當我們客戶在檢測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時,都能及時聯系到我們的專業工作人員,獲得有效的解決方案。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51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乱妇狂野欧美在线视频,国产精品九九免费视频